考试:“认真检查啊”光喊是没用的!教会孩子检查试卷,至少还能加10分!
小语老师 课件|微课|朗读|试卷|微课学习
课件教案
试卷合集
古诗讲解
专项练习
AABB
习作素材
思维导图
古诗75首
期中复习 听写音频
教学视频
数学微课
数学合集
数学试卷
微课学习
课件教案
试卷合集
古诗讲解
专项练习
AABB
习作素材
思维导图
古诗75首
期中复习 听写音频
教学视频
数学微课
数学合集
数学试卷
微课学习 | 课件教案 | 试卷合集 |
古诗讲解 | 专项练习 | AABB |
习作素材 | 思维导图 | 古诗75首 |
期中复习 | 听写音频 | 教学视频 |
数学微课 | 数学合集 | 数学试卷 |
很多爸妈总是在小孩考试前不断叮嘱:“一定要认真检查啊!”“考完至少检查三遍!”但结果是怎么样的呢?作为资深监考老师,我来说出真相——基本没用。
在我二十多年的一线教学中,不知道监考了多少次,每次看到的都一样。很多孩子无法安静答题且不会主动检查的,考完都做三件事。“发呆”“开小差”“睡觉”。有的甚至在桌上画出一幅连环画了……
相信不管什么样的小孩,参与考试前,父母百分之百叮嘱过:认真检查啊!答题后到底该怎么检查呢?今天小科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
1
开始做题时,就要为检查做准备
1.遇到拿不准或不会做的题目,用铅笔在试卷处做一个自己能看懂的标记,回头检查时重点检查。
最后的检查一般分为两步:
第一步:看“有没有遗漏”。漏题丢分是最倒霉的。怎么检查遗漏呢?首先看好题目。题目要求我们做几项,把题目的要求看清楚。看的时候,可以建议小孩拿笔标注项目。这样看来,即便是考语文,也要带好铅笔。之后,解读这些项目。
例如,题目要求“补充填写成语后,画出属于寓言的两个成语”。题目要求我们做两项任务,同时画出两个成语。一不小心,漏做一项,再不小心,少画一个。分数就是这样丢光的。
又如,有时候题目要求“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句”,很多小孩一直做题,很快忘记回到文中划线。类似这样的项目,容易被遗漏,检查的第一步,专门“治漏”。
第二步:看“有没有做错”。错误,其实是查不出来的。错就是错。能查出来的,就不是错。我们说的“错”指这三类:
第一类:题目看错。例如,让你画横线,你画波浪线;让你选择错误的打“×”,你把对的打“√”,这叫“白做之错”。
第二类:位置做错。例如,让你在这条线上填写,你填的那条线上;让你在这道题下做答,你把答案写到那道题下。也许你会说“我的天呐”“不可能吧”。实际上,考试有时有点邪,还真有这个情况。丢分,多可惜啊。
第三类:答的内容错。这一类,就等着扣分吧,和检查无关。
2.草稿纸也要好好利用,不要东一笔,西一笔。做题打草稿时按顺序来,检查时按草稿来,既方便又能节约时间。
3.卷面及字迹一定要干净、整洁。如果平时孩子写字比较潦草,家长一定要提醒TA把字写清晰。字面整洁与否,不但极大程度上影响着TA的成绩,而且也更有利于检查的进行。
2
教你一招:垫板检查法
方法,管用的都很简单,教大家一招——垫板检查法。
考试时带一块白色的垫板。考完后检查时,用垫板遮盖试卷,逐行往下推移。露出一行,看一行。这样检查最有效。
为什么?让小孩检查时注意力集中,眼睛关注一行,才能够看清这行到底写什么,不至于稀里糊涂的。想想看,满纸都是字,不遮住“暂时无用的信息”,好像都在检查,其实就是走马观花。
当然,结合第一项的步骤建议,使用垫板检查时也可以分步骤执行。这里就不赘述了。总之,告诉小孩,让眼睛集中盯在一行上,逐步检查。
3
不同科目检查时,要注意!
语文——重点检查阅读题和作文
第一,一般来讲,语文试卷前面的题目都是考查基础知识的。
例如,注音题、默写汉字题等,像这样的题目,即便再检查,不会读的字还是不会读,不会写的字还是不会字,所以,类似这样的题目可以简略检查。
第二,但语文中的阅读题却是检查的重点。
检查时文章再多读一遍,往往对文章理解就会更深刻,感想也会更多。
另外,阅读题即使对答案没把握,也建议多写一些内容,因为这类题常常是按点给分的,写出的得分点越多,得的分也越多。
关于阅读的主观题,我们给出检查的操作的步骤为:
1.引用原文。回答主观题时,不要自说自话,可以更多引述原文中的关键句。
2.善于联系。联系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文章内容,联系过往知识。有联系,让人觉得回答有依据。
3.合理推论。根据之前的引述、联系,进行推论。这一步可以增补推论形成的过程,让人看到小孩是如何思考的。
4.明确表述。说出你的主观意见,做出明确的回答。
第三,作文也要重点检查。作文最忌讳有错字、错句及用错的标点。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作文错误太多,涂改太乱,建议在草稿纸上列出大纲后再写。
作文检查两次。第一次,一边看一边改,增补或删除,好好调整,用好修改符号;第二次再总体读一读,做些校正。然后,不要再看了,水平如何,基本就在那里了,更多消耗时间无意义。
数学——重点检查选择题和应用题
第一,选择题是数学检查的重点。
检查时,题目一定要认真重读一遍,看准备题目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答案”,还是“错误的答案”;是要求选“最多”,还是要求选“最少”。
第二,应用题不要一看不会做就什么都不写。
静下心来再读一遍题目,把能用的公式或理论写在草稿纸上,理出思路,能想出一步算一步,都写在试卷上,因为应用题是步骤得分的,即使只答对一步,也会有步骤分。
英语——重点检查语法题和作文
第一,语法题是英语考试检查的重点。拿不准的、记不清的语法可以凭借语感来作答。
第二,同语文的作文一样,英语作文写完后也要多读几遍,一定不要出现错词或错句。宁可用很短很简单的句子,也坚决不用拿不准的句子。
题会做,但是却因为做错或漏做题而失分,要比难题不会做更加让人惋惜。要想少产生一点这样的遗憾,就要学会如何去检查一份试卷。孩子们,期末考加油哟~
附: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它本身的作用 + 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附:阅读理解万能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它本身的作用 + 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END——
声明:本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联系微信:hao68901。更多资料请点击“小学语文资料库”。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1-6下册综合资料!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1-6下册综合资料!
觉得资源不错,点个“在看”吧~
觉得资源不错,点个“在看”吧~